唐寅(1470-1523),字伯虎,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等,今江苏苏州人。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列为“明四家”之一,生前即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人狂字不狂,没有丈夫气,倒有女儿态——他的内心应该是温柔的。“吴门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世人皆知他少年时候顽皮,青年时风流,中年玩世不恭,老年穷困潦倒。这一印象多半来自于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就是世所周知的唐伯虎三笑点秋香,不过是将他的一些事迹添枝加叶,编成了传奇小说。这些故事,未必完全真实,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才子画家性格上的风流狂放,不拘礼法。自冯本问世之后,再加上民间艺人和戏曲的渲染,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伯虎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唐伯虎成了妻妾成群,腰缠万贯,荒唐风流的富豪。其实,这不是唐伯虎的本来面目,历史中的唐伯虎,不仅没有传说中的风流韵事,而且生活清贫,一生坎坷。

唐伯虎和文徵明(1470-1559)并列吴门四才子。唐祖籍晋昌,即今天的山西晋城一带。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一个商人家庭;文徵明因先世为湖南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和唐伯虎都是有别于匠人的书画家。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最初的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在这条路上两位大才子都不是很顺利,唐伯虎始终是个解元郎,而文徵明连个举人也没考上。唐伯虎中年早逝,文徵明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在艺术史中,文徵明的影响更大,而民间中,唐伯虎的名气更大。
编者的话: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将对故宫书法精品持续关注。特设专栏“捧读石渠”,以飨读者。
《墨缘》小贴士
唐寅的书法渊源在赵孟頫、李北海和文徵明,尤其是文徵明,持续终生。如“月、索、管”字,用笔圆转妍美、秀润缜密,意态端庄潇洒,规整中具清润之姿;点画比较到位,玉骨丰肌,如“宾、曲、夜、寒”等字,逆锋落笔,回锋收笔,交代得清清楚楚,“一、十”等字,显示了极好的楷书功底。节奏相当轻松,笔画婉转流畅,粗细长短的搭配也极其自然,不显一丝做作的痕迹,如:“不念、无心”两组字的联系。单人旁中的斜撇,果敢快捷,有明显李北海的笔意,骨力清遒如“他、住”二字;结构工整严谨,圆转遒丽,大多是每字独立,很少有连笔牵丝,如“阁、吹、声、夜、要、满、君、取、孤、漫”等字;章法安排也一任自然,每律诗占八行的空间,各行字数并不一致,但中垂线笔直,形式感很强。
临习时注意字形不要放太大,最好是原大,遵从原有的章法,便于对比,因为明代书家的很多笔法较之晋宋已经退化,不放大避免粗疏之失。字形不大,故选用中号狼毫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