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当前位置:国学 > 焦点关注 > >正文

学佛中对生活享受的态度

2016-01-15 14:40:06 来源: 编辑: 宋亮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

  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

  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

  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

  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

  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

  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

  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者不提倡的。

新闻排行

推荐新闻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图说湖湘更多»

男童在台上表演突被男子抱走 尖叫:他不是我爸
尿毒症妈妈坚韧自救 检察长爱心接力相助
明年晚婚假才3天?新人抢闸预约欲12月31日前结婚
郑州6334人包饺子刷新吉尼斯 3年6刷纪录被疑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