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财经网 11月22日讯 在物价飞涨、钱币贬值的经济大背景下,在“以涨为荣”的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的产品都在明着或暗着跟风涨价。许多消费者今天去买同样一件商品,就不是昨天的价格了。不少企业、厂商认为上游原料涨了,成本加了,人家涨,我也涨。产品不涨价就认为收入少了、利润薄了。这看似没有什么不对,好象符合经济规律,其实不然。“涨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舞动不好,不仅伤及消费者,还会伤着自身。
站在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种“坐地起价”的方式真的是一劳永逸吗?企业、厂商在增加利润方面,除了一轮轮的涨价,就没有更好的提升业绩的方法了吗?有的企业的产品甚至陷入了“乱涨、疯涨”的怪圈中;有的企业的产品一旦在某个市场俏销,就乘势提价,结果影响了品牌的美誉度,同时还给了同质化竞争品牌一个争夺客源的绝好机会。
愈演愈烈的涨价潮也使更多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大打“价格战”,营销也陷入了“混战”之中。“坐地起价”实则害人害己。
“乱涨”伤害消费者
现在,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不管是不是品牌都在涨价。消费者不愿意买不符合实际的东西,“乱涨价”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消费心理伤害”。消费者在付出高的消费成本以后,如果没有得到品质价值的承诺,或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就会有被愚弄、欺骗的感觉,这就伤害了消费者。
任何一种产品都是不可能仅靠提升价格来获取利润的。厂家应该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看中的是产品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仅仅满足消费者需求还不行,还要想办法让其满意。费用降低以后,怎么给消费者更多的服务,让消费者在服务中得到一种价值的享受,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最终忠诚于我们的品牌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