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混血富二代”尽数夭折
“2014年以前,中国药品市场复合增速普遍超过20%,外资药企更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问题都会被掩盖。但是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红利逐渐消失以及药品合规检查趋严,行业增速普遍下降,很多合资企业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公司总监陈书豪表示。
据了解,2011年,我国制药企业的平均利润增幅达23.5%;但在2014年和2015年,利润增幅仅分别为12.09%、12.87%。在此背景下,2015年2月,中美合资药企先声默沙东宣告解散。
资料显示,先声默沙东同样成立于2012年9月,美国默沙东公司和中国内地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化学生物药公司先声药业分别持有先声默沙东51%、49%的股份。双方当时共投入6款治疗慢性心血管疾病的药品,由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
不过,当时默沙东想借用先声药业的分销渠道、药店资源及政府关系等,将自身的医药产品推广至中国基层市场。但先声药业看中的是默沙东的品牌效应,希望能向高端药品市场进发。二者的出发点一开始就不一致。后来在实际运营中,由于药价下行,先声默沙东的利润一再压缩,最终导致双方合作终止。
“2012年,默沙东投入合资公司的四大主力产品舒降之、科素亚、海捷亚、悦宁定均已过了专利保护期,产品降价以及销售合作的排他性等因素不仅让合资公司的业绩产生巨大波动,也使先声药业的利润水平大幅下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无独有偶,德国拜耳在2014年以36亿元全盘收购滇虹药业后,双方预期的并购红利也并未出现。“拜耳收购滇虹的初心是想成为中国OTC(非处方药)市场的老大,但这一目标现在已难以实现。”一位接近此次并购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在被拜耳并购后,滇虹药业不仅人员流失严重,利润也大不如前。
据了解,拜耳在吞并滇虹药业后,对后者的IT、财务、人员管理等系统进行了一次性的大整合,这对本土管理体系造成了致命打击,导致人员大量流失。此外,拜耳收购滇虹药业后开始实行同工同酬制度,导致后者的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外资药企销售人员实行高底薪、低提成的薪酬体制,但是国内企业对于销售人员一直实行低底薪、高提成的激励方式。两者存在很大差别。”上述内部人士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