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7上海加盖航空改值邮票赏析
民航7上海加盖航空改值邮票赏析

邮票介绍:
发行日期:1948.5.18(民国37年)起
1948 年,物价飞涨,国币频频贬值,邮资也不断加价,原各版航空邮票均不适用,遂将原北平三版、香港版和上海版航空邮票的库存邮票,交由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改值。加盖样式有两种:一种为加盖于北平三版及香港版航空邮票上的为长形楷体字“改作×万元” ,横列,下方为长框内植阿拉伯面值数字,左、右下角为空心十字形,以掩盖原票上的面值;另一种为加盖于上海版上的楷体字“改作×万元” ,位于右方直排,长框内植阿拉伯面值数字,位于左下方,以掩盖原面值。全套邮票共 8 枚。于 1948年 5 月 18 日起陆续发行。
(1) 飞机飞越长城 1 0000元(黑)/ 3角 ( 红 )( 香港版有水印 )
(2) 飞机飞越长城 1 0000元(黑)/ 3角 ( 红 )( 香港版 )
(3) 飞机飞临南京中山陵 1 0000元(黑)/ 27元 ( 蓝 )( 上海版 )
(4) 飞机飞越长城 2 0000元(黑)/ 2角5分 ( 桔黄 )( 香港版 )
(5) 飞机飞越长城 3 0000元(黑)/ 9角 ( 红 )( 香港版 )
(6) 飞机飞越长城 5 0000元(黑)/ 1元 ( 红 )( 北平三版 )
(7) 飞机飞越长城 5 0000元(黑)/ 6角 ( 红 )( 香港版 )
(8) 飞机飞越长城 5 0000元(黑)/ 1元 ( 红 )( 香港版 )
单枚最贵邮票为“国币5万元”票,市价新旧票均为300元。
邮票上的齿孔原来这样来
邮票的齿孔是指邮票周围的锯齿状孔洞,是在个别邮票尚未分离前,于邮票之间的空隙上打上的洞。早期的邮票并没有这样的设计,因此分割较不方便,到了1848年,爱尔兰人亨利·阿切尔发明了打孔机,1854年的时候,英国发行最早的有孔邮票。
1848年,有位新闻记者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酒店边喝酒边撰写当天的新闻,稿子写好后,分别装进信封,准备寄到几家报馆去。这时,他从衣袋里取出一大张维多利亚女皇像邮票,想向酒店老板借一把剪刀将邮票剪开。酒店老板说;“先生,实在对不起,我们这里没预备剪刀。”稍后,这位聪明的记者顺手从西服衣襟上取下一枚别针,在邮票与邮票的空隙间扎了一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撕开,便解决了这个难题。
记者的举动被身旁一位名叫亨利·阿切尔的有心人看到,他便设计制造了一台邮票打孔机,经过几次改进后,于1854年被英国邮政当局正式采用,同年便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带齿孔的邮票。
邮票齿孔虽然易被忽视,但是对于我们来讲,那些小齿孔不失为邮票的一个最醒目、最易识别的标志。人们一看到齿孔就会想到邮票,而不会误认为是火花或藏书票一类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邮票没有齿孔,但毕竟是少数。这些齿孔除了便于撕取等实用作用外,还可以发挥鉴伪作用。但由于打孔方式、打孔效果和孔形的不同,邮票的齿孔也就多种多样,即使同一种邮票,齿孔也有差异。
相关阅读
- 05-10
- 05-16
- 05-17
- 05-18
- 05-22
- 05-23
-
今日必看
- 精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