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等港股内房股今年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新浪财经时间:2017-10-08 00:11:20

估值体系差异和思维固化是盈利空间存在的根本理由

这里先要简单的说一下地产公司的会计处理原则,它是要遵循审慎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制等原则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地产项目的成本和收入在会计确认上存在较大的时间差。

比如一个地产商拿了一块地,它需要做规划设计、审批、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销售(含预售)、交房等一系列步骤。其中占比40%以上的土地成本是在项目启动初期就需要支付的,即使地产商拿了这块土地做了再抵押贷款,中间的融资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而且前期工程、建安成本、配套设施等支出,也会贯穿整个项目周期。但是收入的确认却是高度滞后的——“在房地产销售中,房地产的法定所有权转移给买方,且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已转移,企业即应确认销售收入”——通俗的讲,交房了才能确认收入。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成本和收入确认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按照各家地产企业的周转率差异,一般在2-4年不等。但是过去的时间里,这种收入和成本确认上的时间差问题并不大:

第一, 过去几十年,房产商持续性的杠杆做多这个行业,通过银行信贷、预售房、房地产信托、上市、发债乃至互联网金融等各种方式持续投入,一定程度上熨平了行业周期的波动;

第二,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的核心经济支柱,政府往往会对地产行业发展和房价有相应的逆周期监管措施(即过热时打压、衰退时刺激),从而平滑波动;

第三, 从国际经验来看,地产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不会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而是会倾向于保守以及业务多样化,美国给商业地产的估值明显高于传统住宅开发商;

第四, NAV估值法能有效的解决会计记账上的时间差。

但是聪明的你,可能已经发现,对于2014-2017年这3年期间,这些逻辑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包括:

第一, 国内地产商第一次对于后市有了非常明显的分歧,一部分开始降杠杆;

第二, 政策在过去几年出现了反复的情况,使得地产商融资受阻和房价暴涨的情况并存,市场对于三四线地产的态度也前后反复等情况;

第三, 恒大、融创等成熟地产公司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异常激进的扩张策略;

第四, NAV估值法的假设里有一条重要假设是房价未来涨幅稳定,所以才能把一个地产公司名下所有项目的未来成本和收入折现到今年,算出一个NAV值,这个假设在国内房价结构性上涨、甚至一年翻倍的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融创、恒大、碧桂园这些杠杆做多的内房企业,他们在2014-16年加速扩张的成本(包括买地、建安等等),会立刻在当年以及以后的报表里有所体现,即PE估值远高于行业平均,但是收入以及利润确认却是大幅度延后的。考虑到目前对于四证发放的限制,可以说很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依然没有被确认。这些利润的体量是极大的,因为它们在2015年地价和房价暴涨前做了很多的土地和项目储备,恒大2017年上半年实现231亿元利润(同比增长224%)可能仅仅是一个利润开始释放的号角。

香港的外资大行研究员应对国内这样巨变下的地产行业,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香港,在大陆调研和交流的时间屈指可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估值逻辑体系是全盘西化的。海通策略分析师荀玉根也曾经提到港股是否已经出现A股化的迹象,这里我理解的港股估值逻辑,从实践上更看重企业的当期业绩和已实现的承诺,包括腾讯苹果等许多个股往往是超预期业绩出来后才有股价的上涨。但是A股的估值逻辑,更倾向于去考察公司的未来承诺和业绩预期,当期业绩出来很多时候反而是利好出尽。

我曾经和某位香港大行的地产分析师有所非常深入的交流,他也一度和瑞信一样,高度看空融创中国。他的理由包括:第一,融创当期的PE估值过高;第二,公司加速周转的模式可能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其销售净利率;第三,国内房价局部泡沫明显,一旦出现黑天鹅事件,高杠杆的企业将最先破产。

其实这些逻辑粗看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仔细一想,其实漏洞非常的大。

比如PE估值过高,确实以融创为例,目前的TTM PE仍有40倍,但是前文也已经提到,这种高PE估值上因为融创在2014-16年做了非常激进的扩张,成本立即在报表上体现,由于目前的会计政策,收入和利润的确认是滞后的,从而压低了当期的利润水平,但是成本前置而利润后置,一旦融创进入去化加速期,那么它的利润确认也会是非常恐怖的。以瑞信这种拿融创2015-2016年因为融资成本高昂导致销售净利率只有1-2%附近的过往经验,来推断融创未来的净利率水平,无疑是刻舟求剑。比如恒大,已经开始释放利润了,上半年的净利润已达231亿元,涨到目前的位置,对应的17年PE依然在10倍以下。

再比如对于黑天鹅的认知,相信对于国内地产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相信,短期内出现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那样黑天鹅事件的概率其实是极低的,正好叠加了上半年国内经济以及欧美市场的复苏,这种概率明显被进一步压低了。

还有快速去化,确实可能会对于融创的业绩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事情是功过相抵的。因为孙宏斌先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不惜代价挤入一线俱乐部(3000亿销量)。原因其实很简单,看起来折价销售可能会影响利润率,但是一旦你进入一线地产级别,你的融资成本是有望大幅度降低的。可能原本一年10%的融资成本会降到5%,如果是1倍杠杆融资的话,3年的开发周期,省下来就是15%的利息成本,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地产涨到目前的位置,连融创都开始出来说“白银时代”了,一旦行业这次真的进入“白银时代”,那么行业集中度提升以及行业整合很可能会进行,强者恒强,排名靠前是很关键的。

但是香港市场对于这些的认知是明显不足的,所以我们在年初的时候曾经见过孙宏斌先生谈2017年的目标,2100亿的销售目标,力争实现10%的销售净利率。也就是说,2100*10%=210亿,融创这样的销售目标有望给公司带来200亿元体量的利润,但是融创中国今年年初的市值竟然也只有200多亿元人民币。当然这200亿元的利润一方面不会在当年就全部确认,按理说应该按照交房的先后逐步确认并扣除其他成本,但是即使再打个折扣也是不小的体量,何况许多项目/土地的成本价是目前现价的一半左右,在利润实现上也有足够的腾挪空间。

聊到这里,其实逻辑已经很清晰了:

2014年前后,万科等一部分房企判断地产进入“白银时代”开始收缩杠杆(实质上做平甚至小幅做空行业)但恒大融创碧桂园等内房企业判断周期尚未结束开始加杠杆做土储和项储(杠杆做多行业)——2015年中,房价迎来历史上涨幅最大涨速最快的牛市——杠杆做多者明显收益,行业格局发生变更——但由于房企的会计制度,成本于2015-2017年体现,但是收入于2017年刚刚开始体现——之前的动态PE估值过高,思维固式限制了外资的选股思路——思维固式以及估值体系差异导致股价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随着利润和销售额的逐步实现,市场的预期终于发生转变。

给大家看一下最新的数据就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这两年的巨变,比如融创目前的土地储备已经逼近万科(1亿方:1.2亿方),这还是万科最近551亿拿了广州花地湾项目后才反超的,而恒大的土地储备已经高达2.76亿方(当然均价没有万科高),销售额目标全国第一。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指标是净负债率,净负债率在100%以上,而且销售额排名靠前的公司,包括恒大、融创、新城、阳光城都是近期的牛股,也是反映了加杠杆者受益的格局。

外资错过内房股牛市,固然是因为估值体系的差异以及思维固式的限制,但是今年一些内资研究员也错过了这一轮内房股行情,原因则更是复杂了。

一部分原因包括老的公募基金由于产品合约上的限制,无法投资港股通,对于港股的兴趣寥寥,券商研究所大部分派点和考核体系依然来自于公募基金,也会受到一部分影响;还有一部分原因很有意思,其实去年房价上涨后,就有研究员推荐地产股,但是股价表现一直一般,最后也泄了气。有点类似于去年5月开始的供给侧改革,但是股价今年5月才开始有反应,中间无数次提前布局周期股的人,都被埋了进去。

所以这里的思维固式并不仅限于研究员,还包括市场本身,明明房价在2015年中就开始上涨,但是港股市场其实是拖到2016年年底,才开始逐步的确认,中间有无数次反复,详细的原因如果展开来讲会很复杂,在此略过。真正的基本面研究,不应该仅限于PE估值这样的表面,而应该深入公司深入行业,透析行业格局的变更,把握行业和公司的拐点,这才能跨越市场的偏见,守住成功的果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未来的大级别机会还在这样的估值体系差异和认知偏差上

写到这里,按理说应该写的差不多了,但是那位外资大行的地产分析师在最后,和我说了一句让我很有感触的话:“悦风总,我部分认可你的那些观点,但是欧美或者说香港市场,以当期业绩为基石,并不是他们没有预见性,而是无数血的教训的总结,当时看次年只有个位数估值的公司,转年衰败甚至破产的个例比比皆是,不是我们不会,而是我们不敢。还有,我也不觉得地产的系统性风险会马上出现,但是美国是经历过08年次贷危机的,香港地产也有几次大的崩盘,概率低并不代表没有。”我听完后沉默一会,点头称是。

从这点上讲,估值体系和估值逻辑并没有本质上的对错,有的只是是否更为适用当前的市场,NAV是一个非常好的估值体系,但是它对于房价巨幅震荡的市场和公司并不适用。同样的PE估值法即不适用于之前的融创,也不适用于特斯拉亚马逊等行业龙头,但是不妨碍它是一个重要的估值考量指标。

所以今年年初我看地产公司估值,已经不采用NAV这种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估值法了,因为各种政策原因,拿到的项目预期售价都是有偏差的,而且无法应对房价可能的大幅波动了;也不看报表PE了,因为不同类型的(杠杆做多VS做平)地产公司的PE已经毫无对比价值;反而开始采用当期销售额*预期销售净利率=潜在利润额的粗犷模式。做投资看起来是要懂得变通,但是变通只是表象,本质上,还是要寻找到最优秀、最具弹性、同时具有安全边际的公司。

未来的港股市场是否还有盈利的机会,我认为还是有的,年初30倍TTM PE的融创中国,在不同的估值体系下,竟然同时具备了便宜和贵两种评价,5倍的涨幅背后就是估值体系差异和认知偏差带来的机会。希望我们未来还能继续抓住这些机会,毕竟我们都是身处大陆的投资者,接触的是所在地在大陆、主业在大陆、管理层在大陆、只是上市在香港的优秀公司,如果我们都没有信心,那谁还会有信心呢?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两连阳为啥还没回本?买入绩优、白马、中大盘股才能轻松获利

两连阳为啥还没回本?买入绩优、白马、中大盘股才

一、大盘点评展望周二沪深两市小幅低开后,沪深300权重带动指数震荡上行。最终沪指上涨0 53%报收3410点,K线上收出一根中阳线;深成指上涨1 更多

2017-11-22 16:17:00
2017百度世界大会李彦宏透露无人车2018年量产 无人驾驶概念股备受期待

2017百度世界大会李彦宏透露无人车2018年量产 无

一年一度的百度世界大会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每年的百度世界大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都会带来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关于互联网和整个IT领域的 更多

2017-11-16 11:17:37
贵州茅台股价突破700元 贵州茅台股价为什么那么高?

贵州茅台股价突破700元 贵州茅台股价为什么那么

今日贵州茅台延续昨日强势走势,继续大幅攀升,盘中最高价突破700元整数关口,刷新上市新高纪录,截至发稿,最高价报704 97元,总市值超越8 更多

2017-11-16 10:32:47
百度世界大会今日召开聚焦智能硬件 百度世界大会受益概念股一览

百度世界大会今日召开聚焦智能硬件 百度世界大会

据怀新资讯报道,2017百度世界大会将于16日在北京举行。从邀请函上出现的神秘的盒子推测,本次百度将会有AI硬件以及诸多AI新技术发布。从今 更多

2017-11-16 10:17:03
中国财富总值全球第二但是超4亿人家庭没有卫生厕所 你拖后腿了吗?

中国财富总值全球第二但是超4亿人家庭没有卫生厕

瑞士信贷研究所(CSRI)最新出炉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财富总额现已达到280万亿美元,比十年前金融危机爆发时高出27%。美国占全球财 更多

2017-11-16 10:07:07
比特币今日价格大幅反弹逾9% 比特币价格再次突破7000美元

比特币今日价格大幅反弹逾9% 比特币价格再次突破

在短短两周时间内,比特币价格呈现了非常惊险的过山车。由于对于这款加密货币未来趋势存在争议,上周比特币价格出现暴跌,曾一度低于6000美 更多

2017-11-16 10:04:14
油价调整最新消息:国内油价今日24时或迎年内最大涨幅 附92号/93号汽油最新价格

油价调整最新消息:国内油价今日24时或迎年内最大

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于16日24时开启。国际原油价格一度涨至近两年高位,受此影响,国内油价或迎年内最大涨幅。隆众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以 更多

2017-11-16 09:22:17
国际油价调整最新消息:EIA原油及汽油库存双双增长 延长减产协议预期支撑油市反弹

国际油价调整最新消息:EIA原油及汽油库存双双增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三(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录得增加,同时汽油库存也意外增长。EIA公布,截至11月10日当 更多

2017-11-16 09:21:49
+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29日零时将上调汽柴油限价  每吨汽油上调170柴油上调165元
    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 (朱江)今日,记者从隆众、卓创社会监测机构...
今年政策方向没有变,“三去一降一补”具体该怎么干?
    2018年,我国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供给...
蓝筹股带动大盘继续上攻 沪指重返3400点
    【盘面简述】今日早盘,随着油气股的拉升上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
白马股崛起补涨强烈 短期恐慌性抛盘并不大
    今日市场点评:沪深两市早盘各股指纷纷小幅低开,开盘之后一度呈...
市场再度面临重要的时间窗口 一板块有望迎来年末行情
    【今日小结】今日,两市小幅高开,开盘回撤后快速上行翻红,金融...
不离谱的回落 三理由力挺节后机会
    今日市场点评:大盘在节后第一天走出了高开低走的行情。在国庆期...